美国《欧亚评论》网站4月20日文章,原题:有韧性的合作伙伴:东盟与中国加强经济往来 为了应对美国不断加码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东盟和中国在战略上深化了经贸合作。这种合作旨在确保区域增长,增强供应链韧性,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从而将东南亚重新定位为全球贸易的关键引擎。东盟拥有一个超过6.7亿人的消费市场,该规模进一步吸引中国加强联系并从区域需求中寻求商机。从对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规模和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分析来看,深化与中国合作将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能应对当前的挑战又能绘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蓝图。
坚实的数据彰显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合作程度。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东盟贸易规模达9117亿美元,2024年达到9823亿美元,双方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并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2024年,东盟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15.9%,彰显其战略重要性。扩大双方贸易不仅可以抵消对美贸易的减少,还有助于亚洲对外贸易实现多样化。
2023年,尽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0%,但东盟仍吸引创纪录的23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加大对外投资,2023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4.7%,预计今年仍将适度增长,彰显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开展加强区域供应链行动。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已经采取“中国+1”战略,将部分制造业务转移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盟国家。麦肯锡报告称,2024年东盟经济体增加在中国贸易网络中的份额,凸显该地区在电子和汽车价值链中与日俱增的竞争力。这些发展共同促成更具韧性和更加多元化的亚洲内部生产网络。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东盟与中国关系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2024年中国—东盟关于推动建立可持续和包容性的数字生态合作联合声明所显示的那样,双方的高级别对话优先考虑在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有关行动倡议。专注于此不仅促进创新,还有利于双方采取逐渐趋于一致的监管措施,从而培育出一个更加互联互通的市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全球数字标准。
有关制度框架也在加强东盟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融合趋势。2022年1月正式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取消15个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商品贸易关税,成为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基础。今年RCEP有望推动双边贸易增加约2.7%。双方就经济、绿色技术和物流走廊等行业开展数字对话,再加上相互进一步采取关税减免措施,不但促进东盟与中国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还有助于壮大高附加值和可持续产业。
尽管取得这些进步,但双方仍面临严峻挑战。日益激烈的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为东盟的中心地位蒙上一层阴影。随着东盟和中国为应对美国关税而加深经贸联系,该地区发现自己处于十字路口。2025年的数据表明这种合作产生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创纪录的贸易量、强劲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以及制造地点的多样化等。然而,这些优势也伴随着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风险。为抓住这一机会,东盟必须加强机构凝聚力,开展能力建设投资以缩小内部差距,并优先考虑采取可持续的透明项目框架。归根结底,在全球化正变得日益碎片化的时代,东盟深化与中国合作将为该地区的发展铺就一条充满韧性的道路。(作者西蒙·胡塔加隆是印度尼西亚外交部前官员,王会聪译)